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5000590832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用户速递 | 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院士、钱庆利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王红星教授:基于Cu-LOC相互作用调控CO₂加氢高效合成甲醇

用户速递 | 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院士、钱庆利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王红星教授:基于Cu-LOC相互作用调控CO₂加氢高效合成甲醇

更新时间:2025-07-11      点击次数: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团队以La2O2CO3(简写LOC)作为载体,通过两步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a/Cu质量比的LOC/Cu-x催化剂,通过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确定了最佳的Cu含量,本研究对Cu基催化剂高效合成甲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以“Synthesis of methanol via CO2 hydrogenation catalyzed by La2O2CO3/Cu catalyst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Research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该论文第一单位,何君为第一作者。我们为大家分享该研究成果,希望对您的科学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应用方向:CO2加氢、甲醇、非均相催化剂、Cu-LOC 相互作用


图片1.png

 

近年来,碳排放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CO2加氢促进碳的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碳排放过剩的问题,还能将可再生的氢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甲醇是人类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化学品和燃料,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CO2加氢制备甲醇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Cu基催化剂是公认的经济高效的甲醇合成催化剂,但是金属Cu本身反应活性较低,其反应性能会强烈受到载体的影响,这种特性使得对Cu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结构、电子转移等的调控变得十分重要。


针对这些难题和挑战,该研究团队以La2O2CO3(简写LOC)作为载体,通过两步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a/Cu质量比的LOC/Cu-x催化剂(其中x代表催化剂中La和Cu的质量比值),如图1,通过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确定了最佳的Cu含量。LOC/Cu-x催化剂中不同的Cu负载量可导致Cu表面缺失电子或者富集电子,从而显著影响CO2加氢反应产物中CH4CH3OH的选择性。本研究对Cu基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2.png

图1


研究团队基于两步沉淀法来合成了系列LOC/Cu-x催化剂(x = 0.1、0.2、0.5、1、3和5),CO(NH2)2NaOH分别作为相应金属前驱体的沉淀剂,在500°C的温度下煅烧4h后以获得催化剂前驱体。催化剂前驱体在300°C、10%H2/Ar气氛中还原后得到LOC/Cu-x催化剂。LOC/Cu-x催化剂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如图2所示,LOC呈现出棒状形貌,Cu颗粒均匀分散在LOC表面。LOC/Cu-1由Cu(100)晶面和LOC(130)晶面组成,其晶格间距分别为0.35nm和0.31nm,显示出较长的LOC-Cu界面。能量色散X光谱(EDS)图像表明,这些催化剂中均含有La、Cu、C和O元素,并且在催化剂表面有均匀的分布。


 

图片3.png

 

图2


目前已有的文献表明,CO2加氢制备甲醇主要通过两种可能的反应途径:甲酸盐途径(HCOO*)和CO*途径。文中采用原位红外(FOLI10-R-T)对反应中间体进行了探究,如图3所示结果,为氢气活化后的LOC/Cu-1催化剂在150℃的温度下暴露于流动CO2中的原位红外光谱。位于2075 cm-1处的峰归属于与金属Cu表面相结合的羰基伸缩振动(Cu-C=O),位于1677 cm-1处的峰对应于Cu(100)晶面位点上的羰基伸缩振动(C=O),在1580 cm-1位置处观察到的特征峰与O-C=O不对称伸缩振动有关,O-C=O可以进一步氢化生成C=O。基于原位红外和系列控制实验的结果,我们推断LOC/Cu-1催化CO2加氢生成甲醇是通过CO*途径进行的。


图片4.png

图3

 

该研究提及的原位红外光谱仪(in situ FTIR)是采用荧飒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FOLI10-R-T双通道、双样品腔配合原位透射池/原位漫反射池测试得到的。FOLI10-R-T创新性地为用户提供双腔双检测器配置,无需用户更换附件(如图4),该原位红外光谱仪可以为催化用户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

 

 

 

图片5.png

图4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021-59130260

电子邮箱:2488329935@qq.com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1101号越界产业园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