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然而,历经岁月的洗礼,许多文物的成分与结构发生了变化,其鉴定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便携式红外光谱仪凭借其特殊的优势,为文物鉴定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原理与优势
便携式红外光谱仪基于分子振动对中红外光谱的吸收原理,能够快速、无损地获取文物表面材料的成分信息。它具有高分辨率、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等特点,可适应不同文物表面状态,通过选择合适的探头,如漫反射探头和衰减全反射(ATR)探头,获取红外反射谱,从而分析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成分。相较于传统的台式红外光谱仪,无需对文物进行取样,避免了对文物的破坏,且能随时随地进行现场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文物鉴定的效率。

二、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案例
1、颜料成分分析
在天花彩画颜料的分析中,便携式红外光谱仪发挥了重要作用。纸本天花表面的蓝绿色颜料,通过使用漫反射探头进行分析,发现蓝色颜料的红外光谱在2100cm⁻¹附近出现金属络合物中氰基C=N的特征伸缩振动峰,与普鲁士蓝的标准谱一致。普鲁士蓝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蓝色颜料,这一发现不仅确定了颜料的种类,还为研究东华门天花的时代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2、修复材料鉴定
对于木雕金漆彩绘观音坐像,光谱仪同样展现出了其特殊的优势。在紫外光下观察佛像表面时,发现部分位置出现荧光现象,推测可能在以前的修复工作中使用了其他保护材料。使用便携式红外光谱仪的漫反射探头对出现荧光的位置进行分析,与佛像其他位置的光谱进行对比,发现在观音像正面的A和B金漆处产生荧光现象,而C处未发现。对比A和C点的红外光谱图,在A点发现1736cm⁻¹和1463cm⁻¹处的两个特征峰,其中1736cm⁻¹处为脂肪酸酯中C=O的伸缩振动峰,推测A处金漆修复中可能使用了传统胶结材料桐油。
3、漆器成分检测
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复室存的一块雕漆板也通过便携式红外光谱仪进行了分析。使用ATR探头采集雕漆板与三块标准样品(熟桐油、岚皋大漆及岚皋大漆调和桐油)的表面红外光谱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雕漆板与岚皋大漆调和桐油标准样品在1736cm⁻¹处出现桐油中酯羰基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而岚皋大漆标准样品中未发现该峰。这表明雕漆板表面的大漆中调和有不饱和脂肪酸酯类物质,推测雕漆板中可能使用桐油作为调和材料与朱砂混合于大漆中,即“剔红”。
三、在文物鉴定中的意义
便携式红外光谱仪的出现,为文物鉴定提供了一种高效、无损的分析手段。它能够迅速获取文物表面材料的成分信息,对于部分蓝、绿色矿物颜料种类的辨别,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提供分子结构信息,从而进一步确定其种类。漆器在中国工艺美术具有重要地位,由于漆膜具有很强的耐溶剂性和耐腐蚀性,红外光谱技术是对其进行无损分析检测的较好选择,还可以分析漆膜中的添加材料。
然而该光谱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台式红外光谱仪相比,便携红外光谱仪无法进行红外透射及扫描分析。因此在文物鉴定中,应结合无损与微损方法综合对艺术品进行保护研究,还需要采用多手段进行综合分析、相互验证,从而得到较为科学和理想的效果。
便携式红外光谱仪的出现,为文物鉴定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它不仅能够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